[導讀]:深圳廣匯緣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趙鵬則建議投資者“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”:一方面,投資者必須了解自己的資金和風險偏好,做好資產配置;另一方面,如果有機會,多去了解基金經理,包括他的演講、文字、歷史業(yè)績、投資理念和體系,進而才能做到知己知彼。
眨眼之間,2017年即將結束。至此,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27年的歷程。而從2007年的大牛市算起,十年一個輪回,中國的基金行業(yè)也經歷了十年黃金發(fā)展時期。僅僅從人才隊伍上看,這十年間,基金經理的隊伍就已從寥寥數百人增至目前的1578人。
110家基金公司、6000多只基金產品,背后的核心管理人員就是這1578位基金經理。這其中既有從業(yè)年限十年以上的“老將”,也有剛剛入行的“新兵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公募基金經理也成為了私募基金的“黃埔軍?!薄A創(chuàng)證券分析師謝守方統(tǒng)計,截至2017年7月底,私募基金行業(yè)目前管理產品的基金經理一共有4549位,其中310位是原公募基金經理,占比為6.81%。
不過,拼經驗、拼顏值都只是手段,歸根結底,衡量一個基金經理的標桿還是看他能否為投資者創(chuàng)造價值。那么,“老司機”和“小鮮肉”們,誰的業(yè)績更好?除了年齡,他們還有哪些不同? ... 網頁鏈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