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導讀]:目前,G20央行行長正形成共識,要在負利率的附近構筑一個技術性的“防御工事”。未來市場可能就是高頻率波動疊加階段性的流動性寬松,并等待改變力量的上臺。而在長期拐點附近犧牲組合的流動性來賺取收益,往往帶來難以預期的災難性后果,降低負債端的高成本,增強資產(chǎn)端的靈活性則是熬過拐點來臨前的積極防御政策。
中信建投:息差壓力下 銀行基本面在2025年將繼續(xù)筑底
華安信用四季紅債券基金經(jīng)理蘇玉平認為,低增長和低通脹預期帶來的政策后果是負利率的蔓延,從政策利率傳導至市場利率,從貨幣市場傳導至國債市場。政策負利率最初始于2009年,瑞典央行首次實施負利率,2014年歐洲央行實施負利率,2016年1月日本央行宣布對超額準備金實施負利率。
負利率目前有兩種:一種是央行主導把名義目標利率設定為負值,這個利率在日本是新增超額準備金利率,在歐洲是銀行在歐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;第二種是市場交易使得國債收益率跌至負值。
第一種負利率背后的邏輯是,當實體經(jīng)濟增長緩慢、投資收益率下降、通貨膨脹低甚至是通貨緊縮的時候,央行下調(diào)名義利率來降低企業(yè)的資金成本,刺激企業(yè)投資、居民耐用品消費,鼓勵信貸和促進出口,或者降低利率減少本幣對國外投資者的吸引力。市場交易行為導致的第二種負利率也反映出市場對安全資產(chǎn)的需求,以及對經(jīng)濟增長和通脹前景的擔憂。 ... 網(wǎng)頁鏈接